1.共振吸聲結構類型
共振吸聲結構包括共振吸聲器、薄板共振吸聲結構、穿孔板組合共振吸聲結構以及微穿孔板吸聲結構等,下面分別加以介紹。
2.共振吸聲結構性能
1)共振吸聲器
共振吸聲器又稱亥姆霍茲(亥氏)共振器。它是一個剛性壁面的閉合空腔,設有一個小孔。當聲波進人孔頸時,由于孔的摩擦阻尼使聲能衰減。聲波的頻率接近共振器的固有諧振頻率時,孔頸空氣柱產(chǎn)生強烈振動。在振動過程中,因克服摩擦阻力而消耗聲能。亥氏共振器的特點是,共振頻率時吸聲量達到最大值,在共振頻率附近吸聲量將急劇下降。對此,當采用亥氏共振器時,日常同時使用幾種不同共振頻率的共振器來擴展吸聲頻帶寬度,另一種方法是在腔口配置一層織物或多孔纖維材料,也能起到上述同樣的作用。
亥氏共振器在錄音播音室建筑中應用很廣,主要用來控制低頻混響時間。
2)薄板共振吸聲結構
用膠合板、木制纖維板等具有一定彈性的薄板,大面積地釘在龍骨上,以便使板后留有一個空氣腔,這樣板材與空氣層便組成一個共振吸聲結構。
當聲波傳來時,將激起該系統(tǒng)發(fā)生振動,從而消耗一部分聲波的能量達到吸聲的目的。不言而喻,在該系統(tǒng)的共振頻率附近它的吸聲系數(shù)最大。
通常其共振頻率多選在(80Hz~300Hz)這個范圍內(nèi)作低頻聲吸收。一般在共振頻率附近的吸聲系數(shù)可達到(0.2~0.5)。為了增加其吸聲系數(shù),可以在板與龍骨交接處放設一些像毛氈、軟橡皮、海綿條之類的柔軟材料,或在后空腔內(nèi)填充一些多孔吸聲材料還有將板材做成半圓柱形的,以便使之同時起到將聲音向各個方向增加“擴散”的作用,這些在建筑工程中都有一些規(guī)范可循。